Search

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7年4月號

我們為何需要儒學?

告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7年4月號

我們為何需要儒學?

告子說「食、色,性也。」這是指不論人或獸,求食維持自己生命,求偶延續種族,都是天性。人也是獸的一種, 所以孟子說: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」。但人類之所以能與禽獸區分,是因為我們對事物知識的理解力強於其他物種,這其中包括能分辨是非善惡,自我要求進步,理解要提升自我之精神及為全人類光大生命而努力,而這種追求完美成就自己、完美成就他物的精神我們中國人稱為「仁義」。

但是否每個人出生就能有明事理,辨是非,分善惡的能力,以及成己成物的思想呢?非也。人出生時僅求最基本人獸皆有之天性,這種天性本無善惡之分,但真情常在,而真情為善, 所以才說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到後來因為環境、父母、朋友或他人的影響而習慣改變,這改變能善能惡,所以才說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。

教育之重要就在於此。我們現今教育只注重知識傳授, 但僅是生存工具的傳授,只提升了人對物質的慾望,而物質的慾望是無限大的,造成當下炫富、貪污、為求利而不擇手段等現象頻出,而輕忽精神、禮儀、道德倫理,所以才說「苟不教,性乃遷」。

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在於讓我們明白人類共生共存共進的相互關係,因而增長同情心同理心,減少個人過分的慾望,使為國家民族貢獻之心大於個人慾望。所以有智識之社會分子的責任重大,不能僅以自己之知識滿足個人慾望,必須對整體社會做出更大之貢獻,而其中一項就是正確地教育教導他人以及下一代正確的倫理之道,這種教育是要以身作則、持續並貫徹的,所以才說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。

但想要改變並教導他人修身養性,必須先瞭解如何修身以及身體力行。而我們先人有著這樣的智慧和經驗,不管如何改朝換代,歷代教育都以儒學作為中華文化及中華民族之本。

孔子所留下的人文倫理的學術思想系統,其中以人類共生共存共進化為真理,此真理稱為道;對規律自己的方式稱為「誠」,對待他人應有的方式稱為「仁」;圓滿處理事物的方式稱為「中」,理解這些道理而要實踐稱為「行」;綜合所有的應用稱為「德」;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規矩稱為「禮」。而我們常說的四書五經其實應為四書七經。在四書中,「誠仁中行德禮」的原理在《中庸》里可見,應用的方法在《大學》里可見,詳細解釋在《論語》里可見,在《孟子》中描述如何闡揚「誠仁中行德禮」的真理。而在七經中,《詩經》講的是思想及志趣,《書經》講的是事的紀錄,《禮經》是行為的准則,《樂經》表達的是中和的原理,《易經》講的是天地陰陽及趨勢變化,《春秋》記載的是實行以儒為本的明君功臣的名分功績,《孝經》講的是人類生命延續之大真理。

儒學講究的是提升自我的修養及品德,我們必須要真正理解儒學的道理,並且讓他人能懂儒學真正的意義。儒學並非像外界很多人所誤解的為所謂的「帝王之術」,而是闡釋了以「人」為本的原則。如果人人都得到正確的儒學思想教育而能做到「誠仁中行德禮」,那現今社會很多問題便能迎刃而解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是Victor 陳紹誠,不時會發表關於養生、醫藥、中華文化、教育、國學、以
View all posts